这种意见主张的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似乎是主张退回到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状况。
真实情况是,印钞并不创造财富。不用害怕病症显现,你要真害怕生病,平时就勤洗澡,而不是想着生了病反正有人给免费治。
继续救市,继续掩盖问题,也许能救一时,但救不了一世,到时无可救药,算谁的?货币是经济血液,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却往血管里不停注水,能不出问题吗?注水太多导致的问题,能靠继续注水解决吗?这不是饮鸩止渴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不这么短视,这么自欺欺人?危机爆发,是有人犯新错误了吗?不是,而是旧错误暴露了。这还叫股市吗?财知道:李克强3月份正式就任总理以来快一百天了,你怎么看他这段时间的经济政策?胡释之:他这100天表现出了难得的远见。停止IPO来救股市是反市场李克强就任总理100天表现出了难得的远见。这要真能化解经济危机,那经济危机也不是多可怕嘛,无非是对银行凭空放贷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化解了。现在之所以又爆发危机,前期一次次的救市难辞其咎财知道:昨日股市暴跌,银行间利率创历史新高,很多人呼吁央行放水救市,你怎么看?胡释之:可怕的不是危机爆发,而是救市。
比如摩托罗拉就在大裁员。摘要1危机爆发是市场显灵,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前期错误,救市实际是毁市2救市无非就是他被市场抛弃了,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来兜着,做他的顾客、投资人3如果货币刺激要真能解决经济问题,天底下就没有经济问题了,不断造新钱就行4李克强就任100天表现出了难得的远见。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把整个经济中所有产业都列入表内,详细分析每个产业的投入来源和产出流向,完整地分析了各个产业之间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之间的供需关系。
表内的产品都被还原成生产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俄林早期师承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而深受启发,故他的要素禀赋说也被称为赫--俄模式。一个有效的推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前提真实、成立,二是推理或认证形式正确、有效。……推动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双重变革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先看一看要素禀赋学说的理论背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了解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用来说明各国生产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原因。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对要素禀赋理论适用性进行的研究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
(来源: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讨会讲稿摘录) 简而言之,逻辑前提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由其要素禀赋决定。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表面上是收入赶上发达经济,深层上是产业结构赶上发达经济,更深一层是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必须赶上发达经济。为此,他向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挑战。但如今治国精英们迫不及待地企图用这样草率的理论来决定国策,决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这个结果似乎与列昂惕夫结论比较一致,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相悖。但这些要素又是可变的,比如劳动力会随人口增减变化,资本可通过积累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给定,但随着技术开发,也能有所改变。进入专题: 新结构主义 。该模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模式。
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平衡和各个产业间的供需平衡,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显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用生产要素的数量表示。从这样的不可靠的基本前提出发所得出的林毅夫新理论当然也缺乏可靠性。
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表3-14显示了检验的结果,结果表明,有2/3的生产要素在不到70%的情况下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预测。
俄林以要素禀赋代替大卫·李嘉图的劳动成本,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要素禀赋学说的理论背景由此,俄林得出结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也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他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1988年哈利.伯文 、爱德华.利默、里昂.斯威考斯卡斯利用27个国家有关12个生产要素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了验证。1961年,加拿大经济学家沃尔(D· F·Wahl)对加拿大20世纪50年代与美国的对外贸易分析,结果是加拿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据商品贸易实质上是生产要素的间接贸易的思路,鲍温等经济学家计算了每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与全球该要素供给的比例,然后将这些比例和每个国家在世界收入中的份额相比。对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否符合现实,列昂惕夫运用美国进出口商品的有关数据进行说了检验,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其结论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正好相反。
但是,随着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工作的深入,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逐渐暴露。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产品。
根据资源禀赋学说,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悖论仍然存在,检验结果,既没有肯定地证实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没有否定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所以,一个国家能够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世界市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每个给定时点上,要素禀赋及其相对价格决定着一个国家在这一时点上的发展共识和比较优势。
一国的比较劣势产品,也因而应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然而,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如果林毅夫 先生仅仅是把自己的理论作为一家之言,做为一种假说提出,则尚无不可,其可靠性可以等待实际检验。这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学应该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之上,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他们已经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排除发展的障碍,使他们的这些产业在要素生产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再把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印度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印度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又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
企图把这样不可靠的,并且未经实践和时间考验的理论推出来作为国策则相当草率。然而,这个林毅夫新理论本身,它的逻辑前提有问题,存在悖论,前提本身至今仍然不能很好解释一切。
前提不真,结论必然不真。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要素禀赋都是给定的,比如有多少劳动力、资本及自然资源。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李嘉图只用劳动支出这一因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是片面的,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起作用外,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各国产品成本的不同,必须同时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如此,任何发展中国家应该都有条件维持每年8%或以上的增长20-30-40年,经过一代人两代人实现几百年来发展中国家所希望的追求:跟发达国家平等,并达到共同利益。
表3-4表明南北贸易较为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论断。(《林毅夫:新结构主义是繁荣之径》) 如今举国的精英们高调热炒林毅夫的新结构主义,指认为当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发展和结构变化过程中,不仅是产业与技术变迁,还有很多基础设施要改善,包括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基础设施。结论是: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是要素禀赋及其结构赶上发达经济。
林毅夫称,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最根本的要务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利用自身优势将最有影响力和最积累最多的资本,改变结构以后再不断升级。他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贸易学说,标志着要素禀赋说的诞生。